
期货市场步入40后时代 交易所不再稳坐钓鱼台
10月18日,铁矿石期货上市当天,证监会宣布粳稻、晚粳稻、胶合板、纤维板四个新期货品种获批开展交易。
自此,国内期货市场正式步入“40后”时代。
2008年到2012年,国内共新上市了13个商品期货品种。而从今年4月算起,短短半年间就已经上市焦煤、国债、动力煤、石油(行情 专区)沥青、铁矿石5个品种,使得现存上市品种达到36个之多,加上近日获批面世的鸡蛋期货和4个新品种,今年年终期货品种数量将达到41个。
事实上,正在研发中的期货品种数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公开的未上市期货品种数量就已经有数十个,包括肉鸡、生猪、棉纱等。
期货品种数量并不是关键,重量级品种的接踵上市,说明期货作为服务国民经济的风险管理工具日益受到市场和决策层的重视,期交所的错位竞争及旧格局的瓦解则日益临近。
“坏孩子”重生
国内期货市场曾经是个“坏孩子”。
“国内期货市场至今在金融领域没有理直气壮的一席之地,社会公众形象不佳,主要应该归咎于多年的市场恶性操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著名期货投资者青泽在其回忆录《十年一梦》中总结道,“国债期货、胶合板、红小豆、绿豆等一次一次地出事,使中国期货市场背上了不可承受之重。很多年来,在政府高层眼里,期货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
而2013年国债期货与胶合板期货的“复活”,象征意义十分强烈。
事实上,当人们开始知道“327事件”中的“327”并非一个日期而是国债代号时,当“老期货”们开始向人们讲述在那场对决中一败涂地的万国证券和管金生时,冷寂多年的期货市场就已经重新回到中国经济的中心舞台了。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热点项目,期货行业在2013年几乎没有缺席中国经济最前沿、最紧迫的议题,行业的急速扩张亦如期而至。
今年前9月,国内期货市场累计成交15.93亿手,超过去年全年的交易量14.5亿手;成交金额高达206.4万亿元。而仅仅在五年前,整个市场也只有13亿手成交量和72万亿元的成交额。
受益于急速扩张的市场,期货公司行业亦从2011年以来全行业收缩的寒冬之中复苏,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全国160家期货公司2012年实现净利润35.77亿元,较2011年的12.4亿元快速增长了199.68%。
而在上一次“治理整顿”中硕果仅存的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则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夺得了数个重要高地。大连商品交易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行情 股吧 买卖点)期货市场,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期货市场和唯一的焦炭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成为世界铜市场三大定价中心权威报价之一。
尽管如此,期货市场的恢复发展亦刚刚走上正轨,与其他世界经济大国的差距仍十分巨大。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的三大失衡表现为“股市债市失衡,场内场外失衡,期货现货失衡”。国内期货行业起步较晚,目前 仍以商品期货为主,海外市场交易量占比较高的金融期货仅有一只股指期货。2012年国内期货市场交易量为14.5亿手,仅占美国的20%左右。
“40后”时代
十年前,中国期货市场还是“一豆独大”,大商所的大豆期货竟一度占据整个市场70%的交易量。
而今年期货市场的复苏,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期货品种的加速上市。
一方面,关乎国家基础工业的上游产品陆续推出,以动力煤、铁矿石期货为代表;另外一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商品亦获上市,如鸡蛋、胶合板等等。期货品种创新正在国民经济的纵深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