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传在线!
  • jzg

“家国”情怀 薪火相传——国家科技城绵阳从“三线”腹地走向创新前沿

成都10月16日电(记者丛峰、江毅、杨迪、呼涛)2013年6月,遥远的外太空,两个时速2.8万公里的庞然大物,仅靠4只不到4厘米的电连接器插头,顺利实现精确对接。

    这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梦幻般的“天神之吻”,世界为之瞩目。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的光荣,中国西南腹地的一座城市和那里的人们,经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前行。

    作为上世纪“三线”建设的老军工基地、新世纪唯一的国家科技城,一代代绵阳人、军工人,怀着对国家使命勇于担当、对故乡人民真挚热爱的“家国”情怀,淡泊名利,敢于创新,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军民融合、转型发展之路。

    跨越两个世纪 “军民融合”艰难玉成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在群山环抱的中国西部一片荒凉的田野上,一批大型骨干军工企业铲下了第一锹土。

    群山密林中,响起了阵阵伐木声和号子声,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100多个国防军工单位陆续迁入。这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家电航母”的长虹、中国空管系统领袖的九洲、“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等一个个蜚声国际的科学巨匠。

    但是,国防军工单位的高度保密和独立性,使它们身上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掩映在红墙绿叶之中,与绵阳当地社会如同两条平行线,难有交集。

    历史的车轮推动着中国驶入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在计划、指令下的军工人,忽然发现世界变了:订单大幅减少、收入急剧下降,到处听到的都是破产、倒闭。在绵阳军工单位最为集中的跃进路上,挤满了从沿海跑过来挖人的企业,每天都有人打包离开。

    是守着过去的光荣在历史里沉睡,还是直面现实挑战未来?勇于担当的绵阳人选择了后者。随着长虹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下线,绵阳的国防军工单位正式走上了转型之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同志至今依然记得,在“军转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为了一项技术的民用化,整个部门每人每天都背上了10元钱的债务,连入股的外资都绝望离去。

    “宝剑锋自磨砺出”。在咬牙坚持的同时,研究院大胆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一举攻克难关。如今,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已成功上市,成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

    2000年9月,国家宣布启动国家科技城战略,标志着绵阳走上“军民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如今,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型企业已经超过200家,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经过13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绵阳科技城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方向。”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新路,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

    创新激情涌动 城市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历经半个多世纪国防科研的深厚积淀,13年建设国家科技城的不懈探索,绵阳这个“三线”腹地的老军工基地,一步步走向中国创新的最前沿。

    绵阳创新改革的第一刀挥向了行政审批权,100多个审批项目被废除,20多项决策权下放至产业园区等创新第一线,项目落地速度提升7成。IBM大中华区首个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从第一次对接到正式落户,仅用了3个月。

    为了给500多万绵阳人创造一个长远的发展环境,绵阳不再将GDP作为地方考核的唯一指标。山区、丘陵等承载更多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生 态分”考核权重超过GDP两倍左右。“这是动真格的了。”绵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坤直呼,“蓝天绿水能为科技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安家。”

    互联网技术无限缩短了沟通的时空距离。为了更好地聆听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心声,绵阳在去年7月正式推出“网络理政平台”,无论是深夜还是周末,每一个绵阳人都可以将建议、牢骚直接写给党政主要领导。

    这一创举大受网民欢迎。平台开通15个月,仅“书记市长信箱”一个栏目点击率就超过36万次,9成以上的诉求得到妥善处理。在罗强亲自签批的1600余件网民来信中,有的引发了全市公交出行方式的升级换代,有的变成农村路网完善工程……

    作为国家科技城,绵阳财政去年对科技的投入已超过4亿元,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的各类风险基金、担保资金超过3亿元。

    束缚创新的“枷锁”被一个个地打破,科技城的活力以看得见的速度释放出来。这个西南内陆的中等城市,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 达21个,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机构近2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这两年新增专利创造的产值近180亿元,超过100项高新科技处于 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地位。

    使命重于泰山 “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人民是一切辉煌与奇迹的创造者。国家科技城绵阳更是如此。

    几十年前,创业之初,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当时代号为“780”的长虹,厂房都还没破土动工,就接到了上级下达的第一个产品试制任务。没有任何同类型产品研制经验的“老长虹人”,硬是在借用邻厂的一间闲置厕所里,按时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

    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成为落户绵阳的众多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共同精神财富。从彪炳史册的“两弹元勋”,到默默无闻的普通科技员工,淡泊名利、敢闯敢干的独特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作为“绵二代”的九洲电器集团技能高手游洪健,年少时对神秘的父亲和他所投身的事业充满无限崇拜。“每次到父亲厂里去,看到一排排红墙红瓦的苏式建筑,一群群走出工厂大门的年轻人,我都觉得这里有一股精气神,深深地吸引着我。”游洪健说。

    1991年,17岁的游洪健正式走入九洲电器厂大门,从第一天拿起虎钳开始,一干就是22年。90年代中后期,正是“军转民”风起云涌之 时,企业唯才是举。勤奋好学的游洪健成功担纲完成了几项重大组装任务,一跃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还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我22年工作经历,就是传承与革新。”游洪健说,“但永远不变的是对国家使命的责任感。”

    如今,不仅绵阳人愿意留下来,更多有志的外乡人也越来越热爱这里。在城区百万人口中,各类科技人员占了近五分之一。

    “这片土地有其他地方体会不到的感动之处。”“80后”的“核三代”女孩高悠然说,“虽然没有大城市热闹,可更有成就感和使命感!”

    滚滚涪江水哺育之下,忠于国家,淡泊名利,挚爱家乡,甘洒热血的“家国”情怀,在一代代绵阳人的血脉中薪火相传,谱写着传奇与感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