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传在线!
  • jzg

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成立30年 探索机制创新路

原标题:封闭的科技资源是如何协同起来的

  ——“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的机制创新路

  深化科体改革

  以位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21家国防科技高校、院所、企业、基地为成员的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30年来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打破封闭,在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不俗成绩。

  合作的方式便是搭建平台。1983年10月成立的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至今在促进教育科研与国防需求融合中保持着旺盛生机。

   中心成立的1983年,正是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日益深入人心之时。但由于我国多年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科研单位、高校、 企业相对封闭,高校与企业相互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国防企事业单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实力薄弱,各自发展受到制约。

  然而,国防企事业单位密集的西北、西南地区,又蕴藏着一批高校和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技术力量和技术基础较强的科技人员。怎样将各自的优势互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种背景下,时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季文美,率先联络航空611所、624所、132厂、630所、航天063基地、067基地等7个单位,于1983年10月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发起成立了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

   协作中心充分挖掘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携手联合,走出了一条不花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自我管理、为成员单位服务的科技创新之路。原国防科 工委周一萍副政委说,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国防工业单位组织在一起开展科技协作、人员培训,在我国还是第一例,可以说是个创举。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防科研人才知识更新需求不断增加。结合企事业单位型号研制、课题研究的需要,中心组织西北工业大学教师,结合企事业单位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人员培训工作。

   “飞机攻角误差修正量”“复合材料”“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控加工”等短期培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解决了在实际设计、生产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30年来,协作中心利用高校资源为成员单位举办新学科、新知识、高科技报告会达100余场,听讲人数13000余人次。

  近年来,企业与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急需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中心适时开展英语、俄语、德语培训等,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外语班130多期,培训科技及管理人员5000多人次。

  中心的成员单位大多是国防领域大型骨干企事业单位,每年都承担大量型号研制、项目攻关任务,每到型号研制关键时刻,这些单位急需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撑。这时,中心便集中优势力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了多种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中心的21家成员单位,原来由于跨行业、跨部门等原因,彼此并不了解,但有了协作中心这个平台,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沟通,促进 了合作。中心在成都611所组织活动时,航天四院领导在参观611所的型号研制后受到启发,提出航空、航天共同研发项目意向。在中心组织下,双方技术专家 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制定了研发技术方案,并开始了研制设计及原理方案试验合作,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航天四院原院长邢球痕院士深有体会地说,像这样的协 作如果没有中心这个组织,是不容易做到的。

  据统 计,30年来,在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厂、校、所共同进行研究课题数十项,其中不少项目都获得了国家和国防领域科技成果奖。西工大与成飞公司合作对歼七飞机 机翼外形进行重大改型,成为歼七-E飞机。该机型已大量装备部队,部分出口国外,被誉为“厂校协作的成功典范”。 (记者 刘莉)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