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传在线!
  • jzg

没有明孝陵的历史课

[导读]2013年10月8日,国庆长假结束,第一天上课。学生是五名2013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沪上正值台风“菲特”,豪雨如注。两名男生先来,三名女生还没到。

 

图片来自网络

2013年10月8日,国庆长假结束,第一天上课。学生是五名2013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沪上正值台风“菲特”,豪雨如注。两名男生先来,三名女生还没到。等候时与两名男生随便闲聊,不料聊出一阵惊讶、一篇文章。

扯问两名男生长假期间活动。闽籍男生说他去南京玩了三天,然后再花两天时间骑自行车回沪。再问去了南京哪些地方?回答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老师,听你的话才去参观两所大学,有点感觉呐。”

“怎么没去明孝陵?”

“听说要门票,我去的那些地方都不要门票。”

“哎呀,到了中山陵,都到明孝陵边上了,怎么着也应该稍微拐一下去看看。”

“老师,明孝陵是谁的坟墓?哪个皇帝的?”

本人一下瞪大眼睛:“怎么,你连明孝陵是谁的墓都不知道?没想到!没想到!”转身问另一鲁籍男生:“你知道吗?”

闽籍男生很自信地轻蔑一笑:“我俩住一屋,我知道他不会知道。”

鲁籍男生接腔:“他学历史的都不知道,我学中文的就更不知道了。”

还真忘了这一茬,闽籍男生本科乃福建闽江学院历史系,正经八板的史学学士。鲁籍男生本科鲁东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历史本科生竟不知明孝陵是谁的墓,再一次被“雷”,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告诉他们:“明太祖朱元璋的墓呵。你们总不会再问‘朱元璋是谁吧’?”

两位男硕士生笑了。闽籍生拍拍脑袋,懊恼地说:“其实只要稍微想一下,应该推测出明孝陵是朱元祖的墓。明朝就一个开国皇帝死在南京,只能是朱元璋嘛。”

三位女生迟到十二分钟,没等她们坐下,我急着“抽样调查”——“知道南京明孝陵吗?谁的墓?”

湘籍女生、蒙籍女生均摇头,只有在南京上本科的川籍女生知道:“明太祖朱元璋。”

那几天,像中了邪,逮谁就问“明孝陵”。次日,大一届研二生的课,七位学生,逐一问“明孝陵”。两位女生知道,五名(二男三女)通通不知。两位知道的研二女生,一位在南京读的本科,但未去过明孝陵;一位今年春上赴宁旅游,去了明孝陵。

10月11日,移美小姨夫妇来沪,与同为知青一代的连襟聊起“明孝陵”,不料这位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美国、加拿大理学、工学双博士,也不知道“明孝陵”,还说:“明朝皇帝的墓不都在北京么?”听我介绍完明初迁都的前前后后,比我小三岁的连襟很感慨:“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还真不行,高中拉下的活儿。我文革时期上的高中,历史课取消了,改成党史,弄得我们这代人整一个就是历史盲。”奈何,我们这一代的史学底子就这么低。

事实上,这些年本科生、硕士生历史常识的无知,一直使我深受刺激。一次,真正“彻底雷倒”。三年前,家里餐桌上随便聊起林彪、“九·一三”,毕业于上海大学理学院的儿子丢过来一句:“林彪是谁?”刹那间,我与妻面面相觑,儿子居然不知道林彪!!我这个操弄现当代史的文科教授,自己的儿子竟不知道“林彪”?!看来,真是“淡化”得可以、相当可以了,以至于24周岁的儿子不知道“林彪”!!

历史本科毕业生不知道明孝陵已很不应该,大学生不知道林彪更不应该。距离文革这才三十几年,我们知青一代还不敢妄称“文革遗老”,我们的下一代则已问出“林彪是谁”。那阵心痛,真正深入骨髓,头脑里大声轰鸣“千万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忘记!”历史健忘症,此之谓也,算是有了真正的“深刻认识”。

文科硕士生不知明孝陵,历史本科生不知明孝陵,再加上大学生不知道林彪……病在孩子,根在父母。中学历史教材看来很有问题,至少历史本科教材明显有所缺陷。历史本科毕业生问出“明孝陵是谁的墓”,无论如何不可原谅。

我国当代史学教育一直很令人头疼,很麻烦,当然也就很有问题。敏感区太多,须“照顾”的地方太多,这个那个,政治挤占常识,弄得青年频出历史洋相,从古代史出到近代史,再出到当代史,最后竟至“林彪是谁”?!

病相如斯,怎么办?总得想想办法支支招,做点什么吧?其实,我们知青一代早年教育中最缺乏的也是史学这一块。本人对二十世纪国史的认识全靠自学与文革后“恶补”,尤其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这一截,1978年进大学后才一环一链衔接上。1960年代的小学,印象最深的教材是“朱德的扁担”、“关向应同志二三事”。1970年,本人初中毕业,整个初中只有党史课,没有历史课。拙妻是1970年代杭州一中的高中生,最熟的中国历史是“儒法斗争史”,其他就不甚了了矣。

无论如何,当代大学生应该知道“林彪”,历史本科生应该知道“明孝陵”。中国人可以不知道美国的“五月花”、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但怎么也应该知道“林彪”“明孝陵”。

接着,布置那位不知道明孝陵的史学本科生稽考“为什么叫明孝陵”?得让他彻底“知道”明孝陵。他上校图查阅《明史》,11日晚来了Email:

裴老师:(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一版(全28册),第一册,第55頁。“遺詔曰:‘朕應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孝陵山川因其故,勿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由此可见,朱元璋死前“孝陵”称谓已经有了,《明史》第一册40页提到“庚午,葬孝慈皇后于孝陵”。网上搜得“明孝陵史料陈列室”,一篇导游词中说“明孝陵”称谓来源推测为二:一、马皇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二、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称“孝陵”。个人愚见:两种说法都对,没必要非认定哪一说法才是对的。问题是这两个论据是否靠得住?

这位研一生接着分析了一番,认为两种推测都站得住脚。他能有“论据是否靠得住”的意识,已使我感到他的“史学功底”。尽管出了一点洋相,问出“明孝陵是谁的墓”,毕竟四年史学本科还是打下一点底子。本人回函:“孺子可教矣!”

合作伙伴